Case

各国开始反思:是不是应该对美“强硬一点”……

  中美最新一轮关税谈判暂时达成“休战”,但中国在谈判中展现出的强硬立场,引发了其他国家的关注与思考。

  在这场博弈中,中国成功将美方原先高达145%的关税,压低到约30%左右的水平。中国不仅守住了基本利益,还争取到一个相对有利的谈判框架。这一表现让其他国家开始反思:面对美国,一味妥协真的是最佳选择吗?

  一直以来,不少国家选择尽量避免与美国正面冲突,希望通过温和交涉换取空间。但中国的“硬碰硬”做法却取得一定成果,这让原本配合美国、避免正面对抗的国家纷纷感到意外,开始怀疑温和外交是否真的是最佳途径。

  新加坡尤索夫伊萨东南亚研究院的资深研究员、前美国贸易谈判代表奥尔森(Stephen Olson)表示:“许多国家会从这次中美谈判的结果得出一个结论:特朗普开始意识到自己玩儿得太过火了。”

  不少分析人士认为,美国之所以在对华谈判中愿意让步,也受到了国内经济压力的影响。 野村证券全球宏观研究主管苏博文 ( Robert Subbaraman)表示:“ 美国经济受到的伤害更直接、更广泛, 这份协议某种程度上就是特朗普政府在承认这一点。”

  虽然大多数国家在公开场合仍保持低调,但一些国家已经出现立场转变的迹象。例如,韩国总统候选人李在明(Lee Jae-myung)就批评过渡政府在对美谈判中过于仓促,表示自己不会急着达成协议。

  对于特朗普声称印度愿意对美国产品全面降税, 印度外交部长苏杰生( Subrahmanyam Jaishankar)回应说,谈判仍在继续,“现在做结论还太早”。

  日本方面也在调整策略。负责日本关税谈判的赤泽亮正(Ryosei Akazawa)说,希望6月就能和美国谈妥,但多方消息指出,更可能拖到7月。东京方面倾向于“宁可谈得慢,也不愿太早让步”。

  BCA研究公司的地缘宏观首席策略师马尔科·帕皮奇(Marko Papic)说:“许多国家或将从中国的经验中认识到,与特朗普总统谈判的正确方式是坚守底线、沉着应对,最后迫使其让步。”

  尽管 中国 这次 谈判 的 结果 相对 可观, 但专家指出,并不是所有国家都有实力和美国“硬碰硬”。

  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、世界银行中国局前局长郝福满(Bert Hofman)就指出,真正敢于强硬的国家,首先要经济实力够强,其次不能太依赖美国市场。“对多数国家来说,和美国硬碰硬依然是件冒险的事。”

  比如加拿大,有消息称其几乎取消了所有对美国商品的关税,但财政部长尚佩恩(Francois-Philippe Champagne)随后澄清,加拿大其实还保留了七成反制关税,仅在部分涉及公共健康和安全的商品上“临时暂停”。

  再比如越南,其三分之一的经济都依赖对美出口,缺乏足够的谈判底气。尽管官方公开批评美方关税“不合理”,实质上仍难以采取强硬行动。

  未来,如果各国要在谈判中反击美国,服务贸易可能成为新的突破口。穆迪分析公司经济学家卡特里娜·厄尔(Katrina Ell)认为,欧盟、日本、新加坡和韩国等国在服务贸易上都对美国有明显顺差,这或许会成为下一轮博弈的重点领域。

  正如厄尔所言:“中国手里的牌太多了,美国没法一直强硬。但其他国家未必能做到这一点。我们需要牢记的一点是:关键在于谁掌握了谈判筹码。”

  《外媒说》是中国日报新媒体中心一档中英双语国际时评栏目,汇聚全球媒体声音,以多维观察视角和专业编译解读,助您深入了解国际热点事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