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ase

“原文精读”第37期:巴菲特对IBM的两种假设

  股票计算,如果巴菲特没有进行慈善捐赠的话,其现在的持仓市值已经高达2449亿美元(截至2023年6月),是当之无愧的世界首富。即便是在捐献了超过半数的财富之后,如今的巴菲特依然坐拥千亿美元身家,常年位居“福布斯富豪榜”前5名。如果把巴菲特所获得的巨额财富视为世俗意义上的成功,那么在“立功”之外,巴菲特还有一项极其卓越的成就,那就是“立言”。巴菲特数十年如一日,笔耕不辍,把他对投资、对人生的理解都倾注在历年的致股东信里。《巴菲特致股东的信》也因此被誉为投资界的“圣经”,几乎是每位投资者的必读书目之一。由巴菲特原著,坎宁安整理,是学习巴菲特的第一手资料。2023年6月,我发起了“学习原文每日打卡”活动,多次被推荐为“雪球热帖”。为方便公众号上的更多读者学习,我决定定期将相关内容发布于此,定名为:原文精读。每期按主题推送10天左右的打卡内容,以下为第37期(2024.6.25~2024.7.5):

  精译:说到回购,让我借机谈谈很多投资者对股价变化的非理性反应。当伯克希尔买入一家正在进行回购的公司股票时,我们希望发生两件事:首先,我们通常希望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公司收益以良好的速度增长;其次,我们也希望其股价在市场上的长期表现不佳。第二点的必然结果是:“唱多”我们拥有的股票,如果这是有效的话,实际上会对伯克希尔有害,而不是像评论通常认为的那样有益。(2011年)

  心得:期待股价上涨,实际上对投资有害无益。当然,期待上涨并不会真的上涨,股市有它自身运行的一套规律。无论我们期待与否,其实意义都不大。我们能做的,就是密切盯住企业的基本面。

  精译:让我们拿IBM举个例子。如今,IBM有11.6亿股流通股,其中我们拥有约6390万股,持股比例为5.5%。自然来讲,IBM未来五年的收益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。除此之外,IBM可能会在这五年花费500亿美元左右回购股票。我们今天的测验是:在这段时间内,像伯克希尔这样的长期股东应该为什么而欢呼?我就不卖关子了。我们应该希望IBM的股价在这五年里一直萎靡不振。(2011年)

  心得:巴菲特持有6390万股IBM的股票,公司也计划持续回购。在这种情况下,巴菲特明确表示,希望未来五年IBM的股价萎靡不振。类似的场景,其实我们当下正在经历。巴菲特重仓持有IBM,却希望股价别涨;而我们作为腾讯的迷你型股东,此刻又能得到什么启示呢?

  精译:让我们计算一下。如果在此期间,IBM的平均股价为200美元/股,公司拿出500亿美元可以回购2.5亿股股票。因此,流通股将变成9.1亿股,我们将拥有IBM约7%的股份。如果IBM的平均售价为300美元/股,IBM将只能回购1.67亿股。那么五年后IBM的流通股大约是9.9亿股,我们将拥有IBM约6.5%的股份。

  如果IBM在第五年赚得200亿美元,那么在股价低迷这种“令人失望”的情况下,我们所占的盈利将比股价高企时高出整整1亿美元。然后,我们的股票价值可能会比“高价”回购情况下的价值高出15亿美元。(2011年)

  心得:已知IBM现有流通股11.6亿股,伯克希尔持有6390万股,IBM计划出资500亿美元回购,假设两种情形:

  情形一:未来五年,IBM股价为200美元/股,则IBM可回购2.5亿股,流通股变成9.1亿股,伯克希尔持股比例变成7%;

  情形二:未来五年,IBM股价为300美元/股,则IBM可回购1.67亿股,流通股变成9.9亿股,伯克希尔持股比例变成6.5%;

  假设IBM赚到200亿美元,伯克希尔多持有的0.5%所占盈利就是1亿美元。假如公司未来的市值达到3000亿美元,伯克希尔多持有的0.5%相当于15亿美元的价值。

  3.“resemble”意为“像”;“commuter”意为“通勤者”;“rejoices”意为“非常高兴”;“tank”意为“油箱”。

  精译:逻辑很简单:如果你将来是股市的净买家,无论是用自己的钱直接买入还是间接买入(你作为回购股票的公司股东),当股票上涨时,你都会受损;当股票暴跌时,你都会受益。然而,情绪往往会让事情变得复杂化:大多数人,包括那些未来将成为净买家的人,看到股价上涨会感到愉快。这些股东就像上班族,在油价上涨后感到高兴,仅仅因为他的油箱里有一天的储量。(2011年)

  心得:巴菲特是善用比喻的高手。昨晚加了一箱油,第二天发现油价涨了,很多人会开心自己昨晚赚到了。他们却从来都不去想,一箱油用完了,后面再加油不就贵了么?股价其实也是这么回事。

  精译:对于你们中的许多人,我和芒格不指望你们能接受我们的思考方式。我们看了太多的人类行为,知道这是徒劳的。但我们确实希望,你们知道我们是怎么算账的。我在这里坦率地讲:在我的职业生涯早期,当市场上涨时,我也很高兴。然后我读了本·格雷厄姆《聪明的投资者》第八章,这一章讲的是投资者应当如何看待股价波动。我立刻恍然大悟,从此视低价为我的朋友。拿起那本书真是我一生中最幸运的时刻之一。(2011年)

  心得:即使天赋高如巴菲特,早年也会因为股价上涨而开心,直到他读到《聪明的投资者》,才实现了认知的突围。对于我们普通投资者而言,靠自己的悟性进化就太难啦!还是要多读书,读好书,这是我们成长最大的捷径,没有之一。

  精译:我们对IBM投资的成功与否,终将主要取决于其未来的收益。但第二重要的因素是,IBM动用的大量资金能回购多少股票。如果回购将IBM的流通股减少至6390万股,我将放弃我一贯的节俭风格,给伯克希尔的员工一个带薪假期。(2011年)

  心得:巴菲特做了一个“美梦”:IBM股价持续低迷,股东纷纷“逃离”,公司出手回购,最终IBM的流通股减少至6390万股,成为伯克希尔的全资子公司……然而,资本逐利的天性决定了,我们不可能因为股价持续低迷而成为巨富,最终只能“勉强”接受因为股价上涨而获得合理的回报。

  精译:在投资界,关于股票回购的讨论常常很热烈。但我建议这场辩论的参与者屏气凝息:评估回购是否可取,并没有那么复杂。

  从离开之股东的角度来看,回购总是更有利于他们。尽管这些回购的日常影响通常很小,但股市多个买家,对卖家总归是好事。(2016年)

  心得:回购相当于是增加了股票的需求方,对于供给方也就是股票的卖家来说,总是好事。对于留下来的股东来说,回购是好是坏呢?且听下回分解。

  精译:对于留下来的股东来说,只有当股价低于其内在价值时,回购才有意义。当遵循这一原则时,留存的股票会立即获得内在价值。打个简单的比方:如果一家价值3000美元的公司,三名合伙人等分,其中一名合伙人的股份被公司以900美元的价格买断,那么剩下的每名合伙人都能立即获得50美元的收益。

  然而,如果退出的合伙人给出的卖价是1100美元,那么留下来的两名合伙人,每人将损失50美元。同样的计算也适用于其他公司及其股东。因此,对于留下来的股东而言,回购是价值增长还是价值毁灭,完全取决于回购价格。(2016年)

  心得:对于留下来的股东而言,回购本身不代表价值取向,低价回购带来的是价值增长,高价回购造成的是价值毁灭。

  精译:令人费解的是,有的公司回购公告几乎从未提及回购价格上限。如果管理层打算收购外部企业,情况肯定不会如此。收购外部企业的话,价格总是会成为决定买入或放弃的重要因素。

  然而,当CEO或董事会购买自家公司的一小部分股权时,他们似乎往往对价格视而不见。如果他们管理一家只有几位股东的私营公司,并评估收购其中一位股东手中股权是否明智,他们会有类似的行为吗?当然不会。(2016年)

  心得:我们已经不止一次地讲过,巴菲特能够一眼看透事物的本质。无论是收购外部企业,或者从一位股东手中买回股权,董事会或管理层都会评估价格是否合适。回购跟上述情况的本质是一样的,但有的公司却不设回购价格上限,这显然是对股东不负责任的表现。

  精译:重要的是要记住,在两种情况下,即使公司的股价被低估,也不应进行回购。一种是企业需要可用资金来保护或扩大自己的业务,或者是企业不愿意增加更多债务。如果是这样的话,应优先考虑内部资金需求。当然,这两种例外情况假设的前提是,在做出这些支出后,企业有一个体面的未来。(2016年)

  心得:回购之后注销股票,会导致净资产减少,从而导致总资产减少。在负债不变的情况下,负债率会进一步升高。所以,如果公司不想增加债务,或者公司自身发展需要资金的话,应优先满足。在有余力的情况下,如果股价又处于低估状态,就可以考虑回购。

  精译:回购还有一种不太常见的例外情况是,如果企业并购(或其他投资机会)提供的价值远高于潜在的回购机会,那么我们会选择前者。很久以前,伯克希尔不得不经常在这些选择之间做出决定。以我们目前的规模,发生这种情况的可能性要小得多。

  我的建议是:在讨论回购之前,CEO和董事会应该站起来,携手并一致宣布,“价低则智,价高则愚。”(2016年)

  心得:买别的公司,还是买自家股票,就看谁更划算。巴菲特早期是“主意大于金钱”,所以常常要“二选一”;中后期则是“金钱大于主意”,两者可以兼顾。总而言之,并购和回购好不好,主要取决于价格。

  基金运行近一年来,我对募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:一、主动募资。我基本上很少主动募资,毕竟,当对方对我缺乏基本的认知时,向对方介绍我自己是一件特别费力的事儿。对方一问:能不能讲一讲你的投资理念?我就瞬间没有交流的欲望了。同样的话,反反复复对不同的人去讲,其实是非常耗费时间和精力的。二、被动募资。这是我很喜欢的一种方式,我只负责做好我自己,并运用公众号、视频号等新媒体工具来发声。倘若你看到我了,对我感兴趣,再来找我,这样的效率往往很高。我们绝大多数客户,都是从读者转化而来的。正所谓:桃李不言,下自成蹊;倘若盛开,蝴蝶自来。从2016年写公众号,到现在有9年了;从2021年发视频号,到现在也有4年了。当初只是单纯喜欢写作,喜欢表达,没想到打造IP却在无意间成为了一条非常正确的道路。必须要说一句:感恩互联网,也感恩遇到了这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。此时此刻,我正在上海,第四次与唐朝老师见面。上次的长沙之行,未能成文,甚为遗憾。今天我又带上了小本本,希望能把这美好的时刻记录下来。祝大家周末愉快!